2021年10月16-17日,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教育学院共同承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晓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天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北京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康永久、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周勇等150余人参与会议。我校党委常委、张晓宏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艳主持。

 
       开幕式上,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晓星教授首先感谢了参会者们在疫情背景下依然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坚持进行线下学术交流,并体会到教育社会学学科带给大家的意义以及它具备的远大发展前景。我校张晓宏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及其教育学科建设、学报办刊情况。张校长指出我校始终将教育学作为我校重点学科加以建设,面向国内外招聘领域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成果,为苏州大学迈进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热切期待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学科和学报事业的发展。
       台湾教育社会学会理事长杨洲松通过线上连线发表致辞,谈及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必须直面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教育新议题新挑战,透过严肃的思考正面转化当前的教育难题,发挥积极正向的教育力量。日本教育社会学会会长志水宏吉教授发来贺词,谨代表日本的教育社会学会对本次大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今后的双方学术交流可以一直开展下去。
       本届年会围绕“教师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支持”、“教育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两大主题,旨在深度交流教师的社会基本角色,检视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反思教师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问题,以及深入探讨文化研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推动,进一步提升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水平,滋润教育社会学青年学子的专业成长。本次会议设有1个大会主题演讲会场,4个分会场,2个论坛演讲会场,共收到论文101篇,发表46篇。
       主题演讲会场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余秀兰主持。主题演讲围绕上面两大主旨,分为“学科方向”、“教师研究”、“文化研究”、“教学研究”四个主题,分别由南京师范大学程天君教授、南京大学贺晓星教授、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周勇教授、大同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陈淑敏教授发言,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授马和民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李西顺教授、北京师大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东北师大教育学部石艳教授做了演讲点评。
四个分会场的主题分别为教师研究、文化研究、其他研究以及博士生专场。在教师研究分会场中,山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霍翠芳副教授、湖州师院教师教育学院陆韵、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群副教授、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崔宇等学者围绕不同的教师角色、研究视角与方法展开报告展示与交流。在文化研究分会场中,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成林副教授、广西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王丽、北京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陈彬莉等发言人围绕不同的文化研究主题展开发言与探讨。代表们思想碰撞、观点争鸣,呈现出热烈的研讨氛围。
       论坛演讲环节分为教师研究和文化研究两大主题。上半场在内蒙古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桑志坚副教授和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郑淮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师大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高水红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余秀兰教授,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王晋教授, 广西师大教育学部王彦教授,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谢爱磊副教授等五名学者围绕教师研究主题展开发言。下半场在陕西师大教育学部常亚慧教授和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齐立旺主持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熊和平教授、广西师大教育学部陈振中教授、北京师大教育学部王曦影教授、内蒙古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汤美娟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毛君等五名学者围绕文化研究主题做了论坛演讲报告。在互动环节,会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热烈讨论乃至争论,体现青年学者的活力和思想学术激荡的活力。
       闭幕式由安徽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周元宽教授主持,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江波教授发表闭幕致辞,江主任首先对参会嘉宾的研究选题和学术情怀表示赞赏,指出这是一次有料、有趣、有情怀的学术会议,介绍了我校学报编辑部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发展情况,热忱欢迎与会代表向学报惠赐佳作,并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向专委会和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希望未来苏州大学学报能够与青年学者们一起成长。
       最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刘教授将教育社会学年称作“流动的课堂”,它为全国各地的学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窗口,让不同阶段的学者们感受学术气息和脉络是教育社会学年会薪火相传的真正用意所在。教育社会学构成了整个学科体系的眼睛,见证着时代的功能变换。在热门议题丰富的时代如何坚守学科本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同时如何将思想资源变成自觉的学术意识并参与时代建设,是教育社会学的学科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