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新时期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文科学报常务理事(单位)扩大会议在我校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主办,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全省30余家期刊中心的负责人、主编及相关编辑参加了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主任王文军,我校党委副书记邓敏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江波主持。
	
      邓敏首先代表苏州大学向参加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学报办刊情况,强调学术期刊已经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点监测指标和学科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他指出数字化平台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期刊改变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手段。数字化平台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期刊界的专家学者通过会议加强交流与合作,为高校学报的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赢得未来。	      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代理事长、《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综合性大学学报除了面临专业性期刊的挑战,新媒体兴起以后,其传播功能更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刊物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和新媒体,但也面临着成本高、人力不足的问题,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尝试率先建立共享数字化平台,希望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省内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他强调本次会议是一次务实的讨论,且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大力支持,必将载入江苏高校学报的发展史册。	      开幕式后,围绕既定主题,会议分“共享数字化平台建设构想”和“共享数字化平台讨论交流”两个单元,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分享。      第一单元主旨报告由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副主编张爱梅主持。      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代理事长、《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首先对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基本工作进行部署,指出要在学术、宣传、数字化、青年四个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编校委员会、职教学报委员会。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他认为现今学报的公众号往往局限于本刊,缺乏全局性的眼光;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合作,可以拓宽现有视野和格局。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主任王文军指出,江苏是教育强省,同时也是期刊大省,但缺少整体形象,江苏高校学报的较强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没能得到体现。在大型数据库盛行的时代,学术期刊被碎片化,失去了自身的形象和面目,刊物缺少将优秀成果推荐给学术界和社会的较好方式。他建议以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为主办方和推动方,建成江苏高校学报共享数字化平台,主要策略为专题文摘和全景平台的建设,通过新的传播方式提高江苏学报的整体影响力,进而增强社会反响和服务功能。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徐嘉认为,公众号推送学术文章的长摘要比全文更有用处,利于读者快速甄别论文的价值;推送文章的排版美观性是传播力的外在基础;分类、分栏目整体推送文章,有利于文章的精准传播。	      中国矿业大学期刊中心执行主编李金齐分享了公众号建设的经验和心得,通过推送全本、摘要及问题式、通俗式的观点集成加强传播影响力,他还注意到作者的参与是扩大传播力的重要方式,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合作、共享建设数字化平台展现江苏高校学报整体形象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江波指出苏州大学学报公众号是苏州大学最早创建的八个公众号之一,部分推送文章有着较高的点击率,但现有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尚处在低级的层面。在学术社会化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的发展,用户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数字化模式已经没有优势。学报未来是向着集约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是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的时代,未来方向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剪辑、归纳,最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呈现,文献获取方式也由原始的被动检索转变为智能、精准推送,大学学报将更具传播和引导力。	      第二单元讨论交流由中国矿业大学期刊中心执行主编李金齐主持。      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副主编张爱梅认为,很多单位都比较重视数字平台的建设,通过网站发布、公众号推送、专业群分享等方式增强影响力,但各单位独立的数字平台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传播影响力得不到本质的提升。通过共建专题文摘这种集约化的方式,将各期刊的同类型研究成果呈交上级管理部门,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精准推送,并通过增强出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传播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表示,单位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公众号以全文推送为主,在公众号编辑、排版等方面感觉精力和时间都不足,因此对江苏高校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成非常期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社长、总编赵龙祥指出,数字化平台建设要体现江苏特色,用专题化对抗碎片化的学术生产,重视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明之肯定了共享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学报影响力、传播力、创新力提升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平台建设面临着编辑力量选择、数字化站位两个方面的矛盾。	      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吴玲就共享数字平台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学报编辑部提供优秀的学术成果,共享平台建设的专业团队进行分工合作,这样的操作模式可行性很高。	      江苏大学杂志社社长崔金贵指出,学报研究会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中首先需要制定规程、做出规划,要吸取过往数字平台建设失败的经验教训。专题文摘的建设能够很好解决高校学报大综合的弊端,并有引领学术、指导研究的积极意义,进而把江苏高校学报推向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陈金刚建议江苏高校学报在加强团结的基础上,积极致力于数字化平台的共享、共建、维护、推广,实现精准推送、集群推送,扩大和彰显江苏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为江苏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南通大学期刊社社长顾金春总结了公众号传播影响力一般的原因,认为主要是重视不够、人力和技术不足、专业学术文章受众不广,对共享数字化平台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信心。	      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骆小春认为数字化平台建设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对学者有强大的吸引力。他建议要强化平台的功能建设,提高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王建华指出,在高校学报共享数字平台建设中,要注重顶层设计,突出江苏高校学报的独特性;面向不同的群体,拓展平台的学术功能。	      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人口与社会》编辑部主任刘云认为,共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文章以专题文摘形式推出,有利于增强普通刊物文章传播力、关注度,且有助于纠正以刊评文的弊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审鲍良红指出文科学报与理科学报共用公众号的弊端,认为江苏省学报数字平台的建设是普通刊物发展的一个机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臧莉娟认为共享数字平台的建设需要有特色,建议将其定义为促进学报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服务对象以高校学报为主。具体操作中,可以先构建栏目数据库,对同类栏目的文章进行评价,进而精选出专题文摘。通过增强出版,加强对读者、作者的服务功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孙义清建议尽快召开江苏高校学报数字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将数字化流程、方式、方法细化、固化,让各家学报有的放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郭奕冰认为共享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利于普通刊物学术文章的传播,她建议重视中文期刊英文摘要的作用,这是期刊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南京审计学院学术刊物编辑部编辑杨志辉认为本次会议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闭幕式由《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主持,她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江苏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是一场务实的启动会;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利于发挥学报的集聚效应,提高整体影响力,也代表了普刊的心声;通过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合作,数字化平台建设具有传播和评价的双重作用,是选题策划的重要信息提示,有助于学术成果社会效益的转化。	